在数字浪潮中坚守人文温度(新语)
“碰一碰”将智能问询机器人“装”进手机,“晃一晃”穿越进AI电影来一场月球之旅,“扫一扫”喝上一杯机器人现场特调咖啡……从无人驾驶到智能家居,从数字文创到健康科技,行走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最直观的感受是“含AI量”极高。前沿的技术成果、丰富的应用场景,照亮数字时代的璀璨图景。
世界互联网大会走过的10年,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的10年,其中人工智能的烙印尤为深刻。从“包容、普惠、有韧性”到“以人为本、智能向善”,人工智能的发展传递出这样的信号:不仅要关注发展机遇的“智能”,也需要回应潜在风险的“治能”。
人工智能拓宽创造边界,为文化产品与服务创新打开更多想象空间。一方面,数智“向新”,让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数字化展览展示。比如,在博览会专门搭建的AI体验馆,人们可以走进AI全息舱,化身数字人与李白“举杯邀明月”。畅想未来,虚拟数字人技术广泛应用于博物馆、景区讲解,将解锁智能语音讲解、虚拟展示、智慧导览等新型文旅服务,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
另一方面,数智“向善”,有助于创新应用与无障碍场景深度结合。基于脑机接口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研发的智能仿生手,让残障人士穿戴上就能写毛笔字、提重物;形如大型天文仪器的AI体感疗愈仪器,可以提升运动康复训练的舒适度和趣味性;运用数字智慧技术研发的盲文刻印机、盲汉翻译机等设备,致力于让视障群体共享科技红利……无障碍应用的背后涌动着澎湃的科技动能,彰显科技服务社会、弥合数字鸿沟的人文关怀。
以“智”促“治”,才能让人工智能更好赋能美好生活。“文生万物”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着绘画、音乐、影视等文化艺术领域创新。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特性,使得人们在享受智能便利的同时,也必须面对其带来的社会伦理、安全隐私等方面的潜在风险。“人人成为设计师”“人人成为导演”的同时,AI“抄袭代写”“换脸偷声”等隐患亦随之产生。人工智能要实现健康发展,必须在积极治理中应对安全风险新挑战。
建立安全监管制度,须明确技术使用边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文件出台,细化AI生成合成内容的标识准则;一些文学竞赛和杂志征文明确拒绝AI参与创作投稿,保障创作者著作权……以技术创新应对AI滥用,才能更好确保监管有力有效。博览会上,防止智能摄像头“偷走”隐私、让“AI换脸”无处遁形的网络安全产品备受关注,体现“以技治技”的探索进展。网络安全是护航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底板”,不断完善机制、创新方式,才能确保AI与人类的健康正向互动与良性发展。
为机器“立心”,为智慧“赋能”。人工智能的“基石”是算法而非魔法,无论技术如何潮涌,人类的情感、道德和价值观始终应当得到维护。在数字浪潮中坚守人文温度、拥抱智能向善,我们有理由相信,美美与共的数字未来正由远及近。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26日 13 版)
- 上一篇:“最佳旅游乡村”世界第一的启示…
-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