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蹲点日记|小窗口“解忧记”——“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为百姓办实事
新华社天津2月16日电(记者李亭、栗雅婷)在天津市东丽区政务服务中心前台,深蓝色牌子上“‘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几个黄色大字引人注目。窗口后面,值班人员正详细了解企业的诉求。
“我们企业的快递员需要按照‘不定时工作制’来工作,快递多的时候就忙一些,少的时候就休息,这就需要办理特殊工时工作制许可,但办理中遇到了一些难题。”京东物流工作人员王心荻说,“许可下不来,快递员就无法上岗,耽误不少事儿。”
了解情况后,东丽区政务服务办与区人社监管部门密切配合,查找政策、现场调研,仅用了2天,就帮助企业取得了特殊工时工作制的批准文件,规避了用工风险。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还能通过“一件事”的解决推动“一类事”的解决。天津市东丽区政务服务办社会事务科科长吴国义说:“通过调研,我们与区人社部门就特殊工时工作制审批的适用范围、申请审批的岗位职责说明和工休等内容达成共识,为今后类似项目的审批铺好了路。”
“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有类似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新业态、新项目,导致企业和群众无从入手,找不到破解路径。”天津市东丽区政务服务办政务服务科负责人赵啟志介绍,“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就是为了直面政务服务中出现的各种“绊脚石”,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天津市政务服务办地区工作指导处处长李生军介绍,天津在市、区、乡镇(街道)三级政务服务中心和专业办事大厅,设立379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统一引导标识,统一制度规定,统一办事流程,让能办成的事高效办成,让办不成的事越来越少。
在各级“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有专门的值班人员,详细记录企业群众的诉求。对“办不成的事”,能现场答复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现场答复还需调查核实的,根据情况复杂程度,不超过10个工作日处理完。
为了让百姓少跑腿,天津还在12345政务服务热线设立专席,全天候线上受理企业群众反映问题及投诉,形成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解决问题渠道。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政务服务的协同成为新亮点。目前,三地已建立省级反映“办不成事”窗口联席会机制,实现了“办不成事”的异地受理、联动办理。
天津市河西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工作人员正在提供服务。新华社发
中电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人事主管孟阳感受到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温度和速度。企业新孵化了一个公司,新公司设立需要确保房产和租赁合同与企业实际经营地址完全一致,然而该公司租用的办公场所因装修导致房间结构调整,企业设立申报一度陷入停滞。
孟阳找到河西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在区政务服务中心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下,企业仅用半天就拿到了新的营业执照和免费刻制的印章。
“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为的就是能给企业和群众提供兜底性服务。”天津市河西区政务服务中心主任叶亚琪介绍,2023年河西区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一共解决了18件企业反映的问题,数量在逐年减少。
“企业的很多问题在其他窗口首次接待时就已经得到妥善解决。” 叶亚琪说,“‘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业务量的减少,反映了政务服务效能的提升和营商环境的优化。”
记者:李亭、栗雅婷
- 上一篇:2024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
-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