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整版观察:展望未来五年发展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21日 第 09 版)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系列观察版,对此进行解读阐释。本期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这一目标刊发3篇文章,展望未来五年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的发展。
——编者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人民观察)
张东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在科学研判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条件和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基础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审时度势作出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排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提出“四个必须”重要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其历史逻辑、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持续提高,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没有高质量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才能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这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以高质量发展把握战略主动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高质量发展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经济贸易形势日趋复杂,同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明显上升,多边贸易体制遭受冲击,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我们只有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才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
以高质量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如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等。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同时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必将在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有力有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以高质量发展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同时,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此外,一些西方国家近年来对我国科技发展进行无理打压,阻碍正常的国际交流合作,限制对我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才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
以高质量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把住了发展大势。现在,我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总体可控,发展的安全性不断增强。同时,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综合影响下,我国金融发展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同时着力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就能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以高质量发展开创未来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一定能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和不同区域之间腾挪与错位发展空间,经济发展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创新发展优势和抗冲击能力强优势。展望未来,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扩大内需作为双循环的战略支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不断提高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水平;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不断取得新进展。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支撑,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展望未来,着力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培养一批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将形成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建设制造强国。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展望未来,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提高我国产品和产业的复杂程度和全球竞争力,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展望未来,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整合;加强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有利于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利用数字经济将交易服务转移到虚拟空间,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推动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利用数字技术促进企业采取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等,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推动绿色发展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展望未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将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将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更要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进一步提升我国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展望未来,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我国将加快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贸易强国建设将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观察者说)
费洪平 贾若祥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其中包括“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为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正在进入快车道,必将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现代先进技术广泛运用为基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引领、以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为方向、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以满足消费需求为目的的新型产业体系,是现代生产力的基本载体。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广义上讲,就是要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坚持新发展理念,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自立自强、开放合作,构建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最大规模高质量产业体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从狭义上讲,就是要推动整个产业体系进行现代化转型升级,既包括大力培育发展体现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也包括用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对传统产业进行现代化改造,在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结构布局、质量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我国把握发展新机遇、有效应对新挑战,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与传统产业体系相比,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结构优化、技术先进、高效协同、绿色低碳、自主可控、竞争力强等诸多特征。从结构优化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通过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在整个产业体系中的比重,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从技术先进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通过广泛应用以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科技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标志性前沿性创新技术,在关键领域加快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从高效协同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通过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从绿色低碳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全过程和各环节,深入推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升级,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节能低碳、清洁环保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从自主可控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通过在重要领域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攻克“卡脖子”技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在面对外部风险挑战时形成较强韧性和抗冲击能力。从国际竞争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促进我国产业整体迈上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形成较强的价值创造能力,提高供给质量、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从而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项复杂艰巨的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问题,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推进。
整合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掌握更多“杀手锏”技术,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
做优做强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制造业和服务业等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产业体系完备优势,夯实产业基础能力,加快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更稳定畅通的产业链供应链,提升我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稳步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快规划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推动供应链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加快实现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走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
黄茂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作为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
有效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挑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寻求技术突围,力求抢占全球创新版图的一席之地。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加强基础研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我们就能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以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维护我国科技安全利益,积累和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助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既有利于我国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成果转化,畅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推动供求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均衡,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又有利于打破国际创新要素流动壁垒,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向我国流动,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持续扩大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与此同时,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急剧变化,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显著增多,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实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围堵、打压,给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意味着不断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锻造长板,搞出更多独门绝技,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是坚持系统部署、统筹推进,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在重大科技创新中的组织者作用;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加快形成与科技自立自强相匹配的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二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建立国家实验室、研究型大学、一流科研院所、创新型领军企业等共同参与的高效协同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完善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四是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与世界各国开展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交流合作,积极吸纳全球先进技术要素,努力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制图: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21日 09 版)
- 上一篇: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