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加力加码 “真金白银”稳经济护民生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越是形势严峻,越要坚定信心、果断应对,在稳经济和助企纾困上发挥更大政策效应。日前,国务院发布了《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部署实施6方面3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国家层面的稳经济理念正在各行业、各地区形成共识,政策正从“纸上”落到“地上”,成为稳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此,人民网财经策划了“稳经济举措‘政’在落地”系列报道,解读政策部署,反映相关举措的落地成效。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在稳住经济大盘6方面33项一揽子政策措施中,有24项直接涉及财政职能。
稳住经济大盘,财政政策如何加码发力?6月2日,财政部召开财政支持稳住经济大盘工作专题新闻发布会。财政部部长助理欧文汉表示,财政部将切实扛起责任,主动担当作为,迅速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多位专家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一系列财政政策正在发力,护航宏观经济大盘平稳前行。这些政策与此前已实施的政策形成叠加效应,着眼于对冲供给、需求、预期方面面临的压力,发挥好调节作用,纾解市场主体困难,进一步增强市场信心。
宏观政策靠前发力 八大举措稳住经济大盘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稳定经济大盘,推动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积极财政将在八方面出台相关措施。
税收政策方面,进一步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力度。将更多行业纳入按月全额退还留抵税额政策范围,预计新增留抵退税1420亿元,今年出台的新增留抵退税总额达到约1.64万亿元,雪中送炭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同时,加快财政支出进度,中央财政将督促下达各项转移支付,加紧推进已纳入年度计划的重大工程建设,加大存量资金盘活力度。
在专项债方面,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并扩大支持范围,确保今年新增专项债券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力争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将新基建、新能源项目纳入专项债券重点支持范围。
在稳住市场主体方面,统筹运用政府性融资担保、政府采购、社保费缓缴、援企稳岗等政策,为中小企业注血纾困,支持它们健康发展。
在积极扩大投资和消费方面,配合相关部门加快下达基建投资、水利发展等预算,推动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阶段性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进一步提振汽车消费,释放内需潜力。
在保障基本民生层面,实施住房公积金阶段性支持政策,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可按规定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完善农业转移人口支持政策,加大对新增落户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奖励力度。完善对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兜牢兜实基本民生底线。
此外,还将在支持保障粮食能源安全、支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方面出台支持措施。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财政方面的相关政策力度超市场预期,体现以政府过“紧日子”换市场主体过“好日子”的决心。从举措看,呈现出五大特点:
一是力度更大,退税规模更大、行业受益面更广,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并提振经营预期和信心。
二是节奏更快,退税节奏更靠前,专项债发行、使用和财政支出更快,有利于尽快促进经济企稳回升。
三是政策工具更多元,涉及减税降费退税、支出政策、政府采购、民生社保等多方面,财政政策应出尽出。
四是目标更明确,市场主体和地方政府受益更直接,有利于保市场主体保就业。
五是实施积极政策的同时仍强化财政纪律,有利于防范化解风险。
有效精准发力 合理扩大需求稳促进经济增长
在稳增长的各项措施中,积极合理扩大有效需求是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英华分析指出,当前积极财政支持扩张需求,稳经济措施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引导社会投资方形成稳定预期。石英华指出,财政部门要求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并扩大支持范围。截至5月27日,已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85万亿元,占已下达限额的54%,较去年同期增加约1.36万亿元。明确今年新增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时限,加快支出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二是支持促进居民消费持续恢复。石英华表示,如阶段性的实施车辆购置税减半征收政策,预计减征车购税600亿元,这将进一步提振汽车消费。多地通过消费券等方式促进消费增长,刺激消费潜力释放。
三是加快财政支出进度,财政“保民生”力度不减。数据显示,1-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933亿元,累计同比增长5.9%。尽管受局地疫情影响,4月末已完成全年预算的30.3%。科学技术、农林水、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支出等重要民生支出分别增长是15.5%、12.9%、7.5%、4.4%和4.1%。石英华表示,在用好流量的同时,进一步盘活存量资金,统筹使用结余资金、闲置资金,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是推动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的关键。
四是强化社会民生兜底保障,加大对困难群体支持。包括:已全部下达中央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预算1546.8亿元;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完善农业转移人口支持政策,加大对新增落户人口奖励力度,加大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奖励力度;加大对市县“三保”的转移支付支持力度,最大程度下沉财力,保障基层“三保”支出。保障教师等重点群体工资、养老金等按时发放,保障疫苗接种、核酸检测、患者救治、防疫物资及必要生活物资保供等疫情防控必要支出。
欧文汉介绍称,今年已下达的专项债券额度基本能够在6月发行完毕,将对各地专项债券支出进度进行督促,更好发挥专项债券在拉动有效投资中的积极作用,以稳投资带动稳就业、促增长。
石英华表示,这些政策的落地实施,充分发挥了社会保障“稳定器”作用,为社会稳定托住底线。
针对当前受疫情和退税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县区财政运行压力较大。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表示,财政部优先保障支出,积极加大对地方财力支持;严格落实责任,督促省级财政部门落实主体责任;强化财政管理,指导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严格支出预算管理、加强财政运行监测,筑牢兜实“三保”底线。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政府性融资担保政策也将发挥更大作用,以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社会融资需求。
《措施》明确提出,今年新增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1万亿元以上。对符合条件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行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及时履行代偿义务,推动金融机构尽快放贷,不盲目抽贷、压贷、断贷,并将上述符合条件的融资担保业务纳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合作范围。
支持稳定供给 推动全面畅通经济循环
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畅通经济循环至关重要。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符金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财政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打通产业链的“断点”和供应链的“堵点”,协同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经济循环畅通。主要是在四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在重点产业链层面,进一步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减轻制造业等行业市场主体负担。聚焦重点产业链,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制造业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加大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在现有领域基础上,将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助力新兴产业发展。
在支持民航等行业企业层面,为帮助民航业纾困,财政部会同有关方面出台多项财税政策,包括:暂停航空企业分支机构预缴增值税,退还航空运输业企业留抵税额,对国内客运航班实施阶段性财政补贴等,进一步促进民航业安全稳定和纾困发展。对其他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
在支持物流枢纽和物流企业层面,安排约50亿元,择优支持全国性重点枢纽城市,加快推进多式联运融合发展,降低综合货运成本。同时,安排63.6亿元资金支持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安排约50亿元资金支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物流畅通的基础。
市场主体是畅通经济大动脉的基本单元。在支持降低市场主体运营成本层面,今年国务院已经明确,鼓励各地对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纳税人给予减免;对减免租金的房屋业主,按规定减免今年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近日,财政部专门开会部署,要求各地财政部门主动作为,细化完善本地区税收减免政策;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沟通,推动降低市场主体用水用电用网等成本。
符金陵表示,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政策加力支持,将有效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经济循环畅通,助力稳住我国经济大盘。
“这一揽子稳经济措施中,除了在支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层面作出部署以外,还在支持煤炭等能源资源稳定供给、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等层面也做了具体部署。”石英华表示,比如建立激励机制支持煤炭等能源资源增产增储;陆续发放300亿元农资补贴,对实际种粮者实际承担的农资价格上涨成本进行补贴,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等。
畅通经济循环,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石英华表示,多层面支持稳定供给,为推动畅通经济循环提供了重要力量。
谈及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罗志恒表示,在力度更大、节奏更快、目标更明确的财政政策的作用下,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和活力将逐步被激发,经济运行将重回需求回升、供给畅通和预期转好的轨道。石英华认为,精准、务实、及时的财政政策发力,稳经济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预计下半年经济将逐步企稳回升。
- 上一篇:践行嘱托十年间 | “让黄河成为…
- 下一篇:全国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