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红色中国

人民的丰碑 ——记共和国勋章、抗日战争七十年纪念勋章获得者李仁事迹

时间:2023-03-24 08:10:45来源:作者:李德山 点击:

  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用人命换来的

  打四平,打沈阳,无数的战友倒下

  一个县出来十八个,解放后剩下来的只有三个

  想起战争年代,好苦,一上战场,就没有想着活着回来

  我的命是捡来的,靠着手榴弹,东打到了朝鲜,南打到了海南。

                                                                                                                           ——抗联老战士李仁

  虽说已经96岁高龄了,但这位共和国七十年纪念勋章、抗日战争七十年纪念勋章获得者李仁老人思路依然敏捷,回忆当年的事迹依然清晰。当回忆到当年的战友纷纷在战场上倒下的场景,老人眼角湿润了,用手轻微的拂拭着眼角。

民族存亡危及关头,义无反顾外御敌寇

  李仁的老家在东北,父亲是当地粮站的站长,经常利用职务之便,为东北的抗日联军和地下党组织送粮送信。然而13岁那年,父亲替地下党员送粮的事情被日本宪兵队发现,鬼子将他父亲抓入牢房。阴冷的牢狱中,父亲被日本人严刑拷打,因为伤势过重去世。

  刚参军时的李仁还一脸稚气

  少年的李仁将还不懂事的弟弟妹妹们托付给了地下党组织,年幼失怙的李仁内心怀揣“报仇”的火焰离开了老家,跟着一个姓梁的老猎人上山投奔了东北抗日联军。

  40年代初正是东北抗日联军陷入敌人重重包围的极端苦斗时期,他参加的东北抗日联军北满队伍由李兆麟、赵志尚领导,在黑龙江大兴安岭一带的山林中打游击。

  日军军队兵强马壮、粮草充足,联军队伍正面对抗没有胜算,只能在雪山中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打游击,白天藏在山洞中,夜晚袭击敌人的碉堡。为了躲避敌寇的围剿搜索,战士们在同一个地方休息不能超过两个小时,即使在天寒地冻的时节也不能生火,防止火光暴露部队的位置。

  山中环境十分艰苦,缺少弹药,物资更是匮乏,冬天里战士们没有袜子,只能穿着草做的鞋子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雪地里奔波。李仁经常说:“我现在八十多了还能走能跑,都是那个时候练出来的。”

  为了切断抗日联军的供给,日本军队在山下的各个村庄都有着严厉的盘查制度,防止老百姓给部队送物资。没有食物就只能打猎,从兔子到山鼠,打到什么吃什么,而更多的时候只有榆树叶、干树皮,就着一点盐啃下去。李仁年龄小、个子矮,穿着便衣也不像个军人,在缺盐的时候,队长便派他下山去找盐。走了两天两夜的山路,好不容易在老乡家里要到了盐,李仁却又遇上了难题:随身带着盐袋的话,马上会被日本宪兵队拦住盘问,盐也会被没收。老乡把新做的棉袄泡在盐水里,浸透了,让他裹在身上将盐“穿”上山。逃过了鬼子的拦截,他穿着一身已经冻成冰的棉袄又走了两天两夜回到部队,将棉袄放进大锅里煮出一锅盐水,解了军队的燃眉之急。山中不仅地形复杂容易迷路,还常有吃人的猛兽出没。一次,他送一封求助信到后勤部队,好不容易躲过了日本人的队伍,回来的路上却被狼群团团围住。山中饿狼凄厉的叫声让这个只有13岁的少年胆战心惊,幸好他随身携带了火柴,急中生智点燃草堆,将狼群给吓跑才捡回了一条性命。

  回忆往事,李仁教授感叹:“要问怕不怕死,我一个小孩子,肯定是会怕的,但是已经到了国破家亡的关头,也就把命豁出去了。”

  当年李仁(前排右)和战友的唯一一张合影

  和他同时期参加抗日联军“童子军”的大约有一两百人,他们小的十一二岁,大的也不过十五六。这些孩子大多和李仁有着相似的经历,都在日本人的残酷统治下家破人亡。“当年和我一起出来的十八名战友,只剩我一个人了。”他拿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穿着破棉袄戴着厚厚军帽的人还是一张稚气未脱的脸——这张1945年战地记者拍下的合照,成了他那些艰苦岁月的唯一纪念。

  抗日战争结束后,东北抗日联军被新四军收编,李仁随着队伍一路南下,参与四平、锦州、天津、广州、海南等多地的解放战争,建国后甚至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在炮火声中,他迅速成长,深入前线抢救伤员,屡次立下功劳,并于1949年5月年满18岁时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服从组织安排苏联学医,枪林弹雨里救死扶伤

  随着战线的推移,李仁所在的队伍转移到中苏边境地区进行编整。1941至1945年,苏联负责整训东北抗日联军队伍,组织上要求能读书识字的青少年都去学一技之长。李仁的祖父是私塾先生,他跟着祖父读过几年书,上级见他有些文化,便于1945年1月安排他到苏联学习医术。

  他寄住在苏联当地的面包师家中,开始跟着队伍里的军医学习一些简单的可以应对战场伤员的医术。离开了祖国家乡,每餐只有土豆和味道酸腐的黑面包,生活十分困苦;解剖学、生理学、外伤救护、手术原则,这些能够为战争中受伤的战士进行简单包扎与手术的基础知识在短短六个月里被灌输到了他的脑海中,之后他成为一名助理军医回到了部队,马上就将所学投入了实战中。

  “子弹嗖嗖地在头顶穿过,眼看着前面的战友不断倒下,但一想到前面阵地的伤员,我就义无返顾冲上前方。”回想起过去的时光,李老微泛红光的脸面显得有点激动,也许是想到了眼前倒下的战友,李老不时地叹着气。作为助理军医,李仁在战场上也经常深入前线,从枪林弹雨中冒死拖回伤病员,为他们包扎伤口、取出弹片,协助军医进行大的手术,在解放东北的斗争中救助了许多战士,也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抢救了数以百计的伤员。

拿枪打敌人保家卫国,学医救死扶伤为人民

  “在广州的时候,我带人去看病,看到那些教授们西装革履,都很有气质,十分羡慕。”他笑道,“当年,上面要我当大型事业单位领导,我说我不当,我要去读书学医。”和李仁一起入伍的战友,不少人后来都成了将军,若是继续随着部队作战,也许他会有另一番作为,然而就在从朝鲜回国在广州进行整编时,他不幸染上疟疾,高烧不止,被送往湖南医治。在湖南修养的日子里,他的人生不断感悟。他觉得,现在和平了,作为一名党员心里要时刻装着人民,要为群众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想到这里,他决定继续深造自己的一技之长,去为人民服务。

  在湖南医疗期间,他得到了重回校园读书学习的机会:在永州零陵文化干校学习了两年高中文化课程后,1959年他考上了湘雅医学院的本科,进入专业学习。李仁教授是湘雅医学院59级的毕业生,毕业后分配至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工作,曾任精神科主任、湘雅医学院统战部部长。

  进入湘雅医学院学习时,同学们知道了李仁的抗日经历,还专门制作了宣传栏来宣扬他的光荣事迹。虽然现在已经找不到当时的宣传资料,但是一枚枚纪念勋章可以看出国家对他各个时期功劳的肯定。毕业后,他留在成立不久的湘雅二医院,先后在14病室与精神科工作,1972年--1978年担任精神科主任,牵头创办了《国外医学参考资料》杂志,不断发展、改版为至今的《国际精神病学》杂志,被广泛订阅,80年代后期被任命为湘雅医学院统战部部长。

  从寒冷的大兴安岭一路南下,战广州、奔海南、援朝鲜,几经波折,最终来到湘雅医学院,落根在了湘雅二医院。在李老的信念之中,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革命军人,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党员,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李老选择了上阵杀敌,在和平年代,面对可以升官机遇,他选择了当医生救死扶伤,选择了他一生尊崇的事业——为人民服务。

  作者与李老合影

  作者系中国为人民服务湖南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德山    助理魏力
        中国为人民服务工作委员会湖南工作委员会编辑:王志

版权所有:友求智能(北京)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14877号
监督电话:010-68550858